Vlogger精神,让我们看到短视频的破晓
第1871期文化产业评论
视频是目前内容领域最具潜能的战场,随着消费升级,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内容诉求越来越高,用户对于去中心化的人格化内容追捧愈加明显,消费群体圈层化加速。但资本注入带来的短视频内容泛滥亟需降噪的环境中,如何让用户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圈层已成为当前最大困境。伴随问题而来的往往是机遇。为了解决当下碎片化内容垃圾占据用户时间的短视频行业痛点,基于行业现状的发展,人格化Vlog或是2018年短视频的新红利。
文 | 梁鑫
来源 | 文化产业评论综合
历经短短5年的发展和沉淀,受到全球95后推崇的Vlog早已吞噬了大洋彼岸的生活、社交、传播平台。彼岸这端的我们,同样无法阻挡这股文化洪流。
对于国内市场来说,Vlog形式还很陌生,(video blog视频博客)其实来自于blog,它是国外比较流行的视频形式之一,博主们利用手机、DV等拍摄日常生活,用视频形式代替传统的文字和相片与网友分享,这些博主们也被称作Vlogger。
Vlog视频形态立足视频社交,将Vlog与时下最炙热的短视频黏合,化合出新的媒介业态,通过Vlogger的孵化形成更具人格化的垂直领域细分内容,是短视频发展下的新出口。
一、如何描述带#95后#标签的“我的一天”
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,觉是一定要睡到自然醒的。坐在桌前打开自拍打光灯和直播软件,开始边跟粉丝聊天边直播化妆。下午约上几个闺蜜逛街,目标直指质感上乘的网红甜品店,边自拍边拍Vlog,环境允许还能录几段嘻哈音乐视频。接下来各自修图剪视频,po到自己的SNS平台,余下都是和粉丝、朋友的线上互动时间,人生如戏全靠演技。
从用纸笔写日记到在QQ空间发说说、朋友圈发心情、微博发段子,再到开直播、拍短视频。城市中越来越多手持拍摄装备的年轻人出现在人群中,用短视频记录生活,充当生活日志,而这种记录方式有一个名字——Vlog。
看着别人的吃喝玩乐,好像自己也玩了一遍,这是许多年轻人的网络常态,“像有人帮你划“ to-do-list ”一样”。同时 Vlog 对很多人来说也相当具有启发性,“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Vlog 里的生活肯定是经过修饰的生活,尽管还有一些人惧怕镜头,并且不善于分享快乐,但快乐都是真的。
Vlog作为一种表达意见和展示生活的方式,要比单纯的文字或图片更加直观,制作起来也更加有挑战。“表达”和”挑战”一直以来都是千禧一代热衷的事情,所以自然而然地他们是最先参与进来的。
二、视频版的“好奇心日报”
Vlog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。
翻个墙,在Youtube上以“Vlog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一键点击即刻跳出9000+万条视频。从2012年第一条Vlog诞生,到2015年Casey Neistat的Vlog累积播放破10 亿次, 2017年的今天,经多项调查Vlogger已然成为美国青少年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。
你可能第一次听到Vlog这个词,但你肯定不是第一次看Vlog了,甚至你也有一两个私藏的视频博主,每等着她/他的日常更新就是你在做的日常。Vlog拍得最好的大神Casey Neistat,通过镜头里风趣幽默的风格、电动滑板、无人机镜头、几乎从不摘下的雷朋墨镜,以他与妻子儿女的家庭生活为主题,塑造了自己作品独特的气质,并影响了后来的大多数Vlogger们。
作为一种更能表达极致人格化和展示生活的短视频形式,Vlog要比图文更加多维,也更具真实感。大多数95、00后玩Vlog不为变现和流量,他们要的就是表达生活和个性,得到一种关注并进行互动。但如若非要谈极致的互动和集中的关注,直播一定占据首把交椅,Vlog突出重围的制胜点在哪里?
Vlog的“我们不一样”在于,作为视频却得以完美地把文字,图像,音频结合在一起,并且可剪辑可美化,是信息传递目前最高级的状态。并且它和作者的人格联系十分密,之所以Vlog在北美地区具有那么强的用户粘性其实不只是因为内容,更多是因为作者的人设,观众喜欢这位作者,那么只要是他拍的内容都会有很多人看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真实和人格化是Vlog作品最受瞩目的两个关键词。
当短视频越来越多的出现表演的成分时,强调真实记录和人格化属性的Vlog越来越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记录生活的方式。无论是在内容特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满足了95后“适度美感”的社交需求。能够不落窠臼,谁还会想千篇一律?
三、不热衷于拍Vlog的网红都不是好PO主
在Vlog出现之前,Youtube网红们和粉丝互动的方式很局限,基本只有评论互动和私信互动这两种。而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多,每天评论和私信的人也越来越多,但粉丝对互动的满意度却降低了。
早期的Vlog视频就是从这种粉丝问答回复的需求衍生而来,最初只是网红们用来加强和粉丝互动的一种视频栏目,大多数为不定期更新。但因为十分受欢迎并且制作简单,Vlog开始在Youtuber中流行起来,甚至出现了专门录制Vlog的博主。
另外,在像Instagram这样的图片类社交媒体上,人们总是倾向于展现自己的美好形象,但这种形象是很有距离感的,没有人能时刻保持完美。和电视真人秀一样,Vlog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窥视欲。
这种另类的记录方式同样闯入了国人的视线,席卷各大社交平台。在百度指数搜索“Vlog”不难发现,自2016年以来,Vlog的搜索指数急速上涨。
国内早期,活跃在B站以海外留学党为代表的Vlogger们制作的Vlog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西方风格影响,具有辨识度极高的标签:沉浸式记录,其中以“我的一天”为主题的Vlog最具代表性。
四、对韭当割,Vlogger人生几何
作为舶来品,Vlog在海外从诞生到在95后中形成“惊涛骇浪”,不过短短个把年。而这个已被验证的内容风口,在国内表现同样生猛无畏。
历经了初入国内的萌芽,Vlog逐渐在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完成了本地化初步“适配”。诸如小影等短视频APP上的内容创造者,他们高举手机拍摄并通过小影完成3-5分钟的Vlog制作,不再效仿海外Vlogger,更多地开始以中国Vlogger的个性记录生活,展现余生最年轻的一天。
“机会与挑战并存,深耕与需求同在。”
以短视频平台小影为例——2017年岁末,一场声势浩大的“挑战21天”Vlog活动,让大众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更多可能性。随后,小影率先定义“短视频Vlog社区”,提出了:以Vlog为核心,打造IP化个人品牌,推进强信任连接,关注人与用户连接价值。解决当下碎片化内容垃圾占据用户时间的短视频行业痛点。
从工具向社区转型,大部分人能操作好的是工具属性,少部分人能操作好的是内容属性。短视频要想借由Vlog向社交领域发力,在产品层面须优化升级提高创作效率,融合Vlog特色的剪辑功能,降低Vlog内容的制作门槛,带动更多普通用户接触Vlog内容。其中,以下三个方面值得Vlogger们去更多地思考和经营:
1. 提供用户氛围。引入头部Vlog专业玩家用户,初期设立审核机制,形成社区氛围,上行下效。这里的头部玩家不是具有社交优势的网红,而是指可以制作出形式标准,熟悉Vlog的用户。
2. 必须要有统一的风格的封面,封面需要引导用户进行文字描述。在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中,Vlog如果作为替代图文日志的功能形式就必须要具备图文形式的功能。虽然视频相较于图文,信息量更大,但是获取信息的速度却下降了,我们可以一目十行,跳读略读,但是快进拉动进度条却无法保证视频信息的准确获取。因此需要通过静态封面让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这则Vlog的基本内容。
3. 提高视频的互动性。图文日志采取的互动方式有留言,转载,点赞。那对于视频而言除了这些传统互动之外,数据上还可以设置访客的观看进度,观看重复次数,观看暂停点等信息。而针对视频内容层面的互动则可以参考公共编辑的逻辑。
结语
文字图片形式的传播媒介人类已经使用了上千年,而以视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从爱迪生发明留影机开始业才不到200年。视频的传播社交形式依然有非常的想象力值得我们去挖掘。同样,Vlog真正在中国流行和应用时,应该也会有更多不同形态的拓展。
2018好礼物|免费赠送啦!
每周留言“质量最高+数量最多”的前5位朋友,均会获得价值88元/本的《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20年文化产业新锐观点集》一本,还包邮哦~
机会难得,赶快留言发表你对文章的观点吧 :)
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
文化产业研究所
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
见识•态度•深度
交流/报道/约稿/咨询/合作
加微信号:7759813
邮箱:whcypl@126.com
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
了解更多
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
了解更多
实习•兼职•投稿,请点“阅读原文”